起了这么个假大空的题目,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…还是举个典型的例子罢:

“神州大地上,从学前班到最高学府,无不是一片肃杀的气息。同学,朋友,知己们面面相觑,却又一言不发;他们知道,今天的朋友明天可能就会把自己从排行榜上挤下来,明天的挚友后天就可能将自己的名额挤兑干净;不曾有伯牙和子期,亦没有管仲和鲍叔牙——卷子上的泪水,跑道上的汗水,和长者教师喋喋不休的口水已几乎是将他们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。”

可以说,这样的”内卷”,学生朋友们再熟悉不过了。需要声明的是,我们在此处谈论的内卷并非先哲们所提出的经济学观念,而是一种特殊的,存在于你我身边的社会现象。

回到正题;刚才所说的内卷现象,可以概括为一个”不知疲倦抽打着自己的陀螺“:为着一个目标不断地攀爬,而越过了那个目标才发现自己面临着一座新的大山,又回到了起点;也许有人会对这样的观点提出疑问:”从内卷中胜出的人不是得到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机会吗?怎么会爬不到尽头呢?”试想一下,你作为一个卖煎饼的待业人士,需要绞尽脑汁来获取更多的销量好活下去;你找到了工作,成为了蓝领或白领,仍然需要在工作中用头发换效率来谋求更好的生活;而你就算做到了管事者,你也要在做工程时小心翼翼,在关系网里如履薄冰,好保证你能握紧这个饭碗——从头到尾,你不断的升职加薪,而结果不过是你从一条跑道跑到了另一条跑道而已——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环形跑道

不但如此,就算你成为了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或支柱,你依旧得被市场和竞争对手推来推去,最终和若干年前的你还是殊途同归。

既然常人难以跳出内卷这个怪圈的事实是确定了,那么,如果内卷对社会没有较大影响的话,我们为什么要去限制乃至于禁绝它呢?

答案是它有。

就前文举的例子,学生想要进入更好的学府学习,就必然要在长者教师”春风化雨”式的敦促下掏出一堆堆的卷子来写,而全国上下的卷子印的多了,纸自然就卖的俏,而各地的工厂就得赶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;如此一来,虽然经济效益有了,但对资源的损害也就更大,最后成了”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”;另一方面,学生在”只要学不死,就往死里学”式的价值观指导下,大多忽视了